花季般的芹菜苗。
温室催芽。
1月3日,呼和浩特市賽罕區金河鎮前白廟村116號温室大棚內,李曉偉正在給工人講解黃瓜苗插接技術。“是一種從山東壽光引進的最新蔬菜嫁接法。嫁接速度快,成活率高,防病效果好,但成活期管理水平要求嚴格。”李曉偉三言兩語,切中了插接技術關鍵。
他科班出身。2010年內蒙古農大種子科學與工程專業畢業。他説好像是宿命,這輩子就該與土地打交道。2014年,愛琢磨的他發現,農科院門口那些老頭兒老太太挖田土育的蔬菜苗很搶手。如果用專門基質育苗,既能保證品質、提高效率,也能滿足極大的市場需求。然而高質量種苗幾乎都是從山東購買,首府呼和浩特種苗行業幾乎是個空白。他眼睛一亮,來,專業人幹專業事。
育苗大棚。
2015年,他去中國蔬菜高科技之地山東壽光考察學習後,回來在呼市前白廟村租了5個温室大棚開建苗廠。2018年李曉偉成立了內蒙古以瑞農業責任有限公司。他無數次失敗,又無數次站起來,摸爬滾打,和其他5家本地苗廠並肩作戰,呼市種苗市場從2016年前山東獨大,到如今他們6家佔有市場份額百分之七十。僅以瑞種苗基地,年出苗近550萬株,年利潤約30萬元。李曉偉説,他們的育苗經歷可以拍部微電影。
李曉偉説,他們幾個“種苗本土化”追夢人有一個共同夢想:不遠的將來,要讓本地種苗市場實現自給自足,並輻射帶動自治區其他城市發展蔬菜種苗事業,做強蔬菜產業,促進農民增收。“我們只是先行者和探路者,要形成種苗產業,還需要政府的引領與支持。希望能早日成立內蒙古蔬菜種苗協會,也希望政府能建一個蔬菜種苗技術推廣示範基地,用於新品種的引進與推廣。”李曉偉説。(內蒙古日報社融媒體記者 袁溪 攝影報道)